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吸收速度常数表示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 生物利用度表示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率和量 表观分布容积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 生物半衰期表示药物在体内清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许多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的相关程度明显大于与药物剂量的相关程度
是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量与所给剂量的比值 血管内给药时F<1,其他给药途径时F=1 用来衡量血管外给药时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数量 又称吸收分数 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水溶性高的药物易进入乳汁 药物分子量小于 200 时,血浆与乳汁浓度相近 弱碱性药物在乳汁中浓度等于或高于血浆浓度 药物蛋白结合率高,进入乳汁的药量少
又称吸收分数 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用来衡量血管外给药时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数量 是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量与所给剂量的比值 血管内给药时F<1,其他给药途径时F=1
脂溶性低的药物易穿透生物膜进入乳汁 当分子量小于2000D时,乳汁中药物浓度接近母乳的血药浓度 乳母体内的游离药物浓度越高,则药物分子向高浓度扩散就越容易 酸性药物易进入乳汁中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药物一般在乳汁中含量较高
与药物性能有关 与乳腺的血流量有关 与乳汁中脂肪含量有关 离子化程度高的药物在乳汁中含量高 脂溶性高、弱碱性、分子量<200的药物,在母乳中含量高
用来衡量血管外给药时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数量 又称吸收分数 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是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量与所给剂量的比值 血管内给药时F<1,其他给药途径时F=1
脂溶性低的药物易穿透生物膜进入乳汁 当分子量<2000D时,乳汁中药物浓度接近母乳的血药浓度 乳母体内的游离药物浓度越高,则药物分子向高浓度扩散就越容易 乳母服药剂量大小和疗程长短,直接关系到乳汁中药物浓度 分子量小,水溶性高的药物一般在乳汁中含量较高
MIC是指在体外培养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致病菌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BC是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量减少99.9%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AUC可以估计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Cmax是指给药后达到的血浆药物浓度的峰值,表明药物的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 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哺乳期妇女服用的药物一般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转运到乳汁中 乳汁中药物浓度都低于母血 水溶性高的药物易进入乳汁 新生儿体内血药浓度都显著低于母血 分子量大的弱酸性药物在乳汁中含量较高
MIC是指在体外培养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致病菌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BC是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量减少99.9%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AUC可以估计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C是指给药后达到的血浆药物浓度的峰值,表明药物的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 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是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量与所给剂量的比值 血管内给药时F<1,其他给药途径时F=1 用来衡量血管外给药时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数量 又称吸收分数 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Ⅰ正确,Ⅱ不正确 Ⅱ正确,Ⅰ不正确 Ⅰ、Ⅱ都正确 Ⅰ、Ⅱ都不正确
脂溶性低的药物易穿透生物膜进入乳汁 当分子量小于2000D时,乳汁中药物浓度接近母乳的血药浓度 乳母体内的游离药物浓度越高,则药物分子向高浓度扩散就越容易 乳母服药剂量大小和疗程长短,直接关系到乳汁中的药物浓度 分子量小,水溶性高的药物一般在乳汁中含量较高
是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量与所给剂量的比值 血管内给药时F<1,其他给药途径时F=1 用来衡量血管外给药时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数量 又称吸收分数 药物进入大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是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量与所给剂量的比值 血管内给药时F<1,其他给药途径时F=1 用来衡量血管外给药时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数量 又称吸收分数 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只有在母体血浆中处于游离状态的药物才能进入乳汁 离解度越低,乳汁中药物浓度越高 在脂肪和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的物质较难通过细胞膜 乳母用药后药物进入乳汁,一般不至于给乳儿带来危害 弱酸性药物在乳汁中较难排泄
释药速度与pH无关 以零级速度释放药物 片芯由水溶性物质、渗透促进剂等制成 释药速度受胃排空时间的影响 胃肠液中离子不会进入半透膜内
减缓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 使血浆中游离型药物保持一定的浓度 减少药物毒性 作为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储存形式 易于药物通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
当分子量小于2000D时,乳汁中药物浓度接近母乳的血药浓度 乳母体内的游离药物浓度越高,则药物分子向高浓度扩散就越容易 脂溶性低的药物易穿透生物膜进入乳汁 乳母服药剂量大小和疗程长短,直接关系到乳汁中药物浓度 分子量小,水溶性高的药物一般在乳汁中含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