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卷库
试题库
当前位置:
X题卡
>
所有题目
>
题目详情
茅盾30年代深入农村生活以后写下了一组纪实性散文()和()。
查看本题答案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茅盾作品赏析》真题及答案
点击查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是在
20世纪30年代以后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20世纪40年代以后
30年代茅盾与鲁迅一起从事左翼文学活动1933年出版长篇小说和短篇等造成广泛社会影响
在茅盾下列散文中写于30年代的是
《雷雨前》1930
《卖豆腐的哨子》1929
《白杨礼赞》1941
《风景谈》1940
茅盾创作于30年代的散文有
《白杨礼赞》
《故乡杂记》
《乡村杂景》
《风景谈》
关于李有才板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描绘农村生活的小说。
它以人道主义的视角和观念去挖掘农民内心深处的东西。
小说运用了评书体的方式认识、体验农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
反映了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斗争和__领导下的农村的巨大变化。
____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30年代以后的散文更加成熟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群以描写农村生活见长的作家被冠以 山药蛋派的称谓其代表人物是
周立波
丁玲
茅盾
赵树理
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茅盾在重庆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一组歌颂延安精神的著名散文等
有不少学者认为朱自清的欧游杂记___杂记等30年代以后的散文更加成熟但一般 读者可能更爱他早期的抒情
透明的胡萝卜创作于1985年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它描写的生活发生在
__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
战争年代
九十年代
30年代代表左翼小说最高成就的是以林家铺子为代表的茅盾的社会分析小说
30年代的社会剖析派作家有
茅盾
沙汀
李劼人
吴组缃
有不少学者认为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30年代以后的散文更加成熟但一般读者可能更爱他早期的抒情散文
40年代沙汀接连完成了描写四川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主要有等
《淘金记》
《出川记》
《困兽记》
《还乡记》
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写的春蚕秋收残冬史称
“革命三部曲”
“农村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抗战三部曲”
下列关于作品作者写作年代搭配错误的是
《炉中煤》——郭沫若——五四时期
《再别康桥》——徐志摩——20年代
《发现》——闻一多——解放战争时期
《香市》——茅盾——30年代
运用__时期推向极致的斗争哲学去图解五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充分表现 __文学的斗争主题的代表性作品是
黎汝清《万山红遍》
浩然《金光大道》
克非《春潮急》
李云德《沸腾的群山》
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30年代以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著称的作家是和
在散文中茅盾用象征的手法以夜的国妖烧的人鱼等形象勾勒出30年代中国社会的险恶现实
热门试题
更多
分析春末闲谈的思想
凤凰涅槃为6章即序曲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
试析秋夜中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形象的各自特征及其象征意蕴
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
女神第一辑中的三部诗剧是女神之再生和棠棣之花
试简述女神的思想内容
简析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分析伤逝中子君形象
简述阿Q的典型意义
社戏的题目是社戏可是文章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不仅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不少对戏不满的内容而对看戏前后的事却作了大量的精心描绘请概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简析拿来主义的含义
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概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分析伤逝的抒情特色
凤凰涅槃中的凤凰更生歌是全诗的高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鸡鸣第二部分是
简析忆韦素园君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析春末闲谈的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郭沫若女神中的作品大多发表在上海一家著名的报纸副刊上这个副刊就是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的
简析祝福的结构艺术
你认为鲁迅写作呐喊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胡适的1920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简析阿Q正传的艺术表现手法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怎样的双线结构
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
郭沫若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诗集女神为代表第二阶段以历史剧为代表
简析眉间尺宴之敖形象及小说的现实意义
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意义
祥林嫂在鲁镇受到了什么样的打击
简析阿Q正传中赵太爷的形象
五四新文学作家大多经历过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他的呐喊那么他在这之后出版的诗文集则可以看作是他的彷徨
热门题库
更多
自然辩证法
孙中山思想概论
辩论修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古代文学
20世纪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名著选讲
文学概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
话剧影视文学
红楼梦
中国饮食文化
比较文学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