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制,鼓励人们出来做官。晚年,他整理了“六经”,汉代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全面的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是 “性善论”。它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孟子的思想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认为有“天道”: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的思想在春秋时已经成为主流 孔子一贯很重视“仁慈” “仁政”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
主张维护周礼 主张“仁”或“仁政” 强调“天人合一”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制天命而用之” 以德治民 施行“仁政” “以法为本”
孔子(前51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了儒家学派。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心目中一个崇高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以“仁”修身、以“仁”治国的一系列主张,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和纲领。因而,《论语》记录了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对“仁”所做的统一的解释。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我国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家。由他及其弟子编成的《孟子》一书,内容涉及到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倡导“仁政”,主张以民为本,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其“舍生取义”的论述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在危难时刻坚持操守、崇尚气节的宝贵精神资源。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孔子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孟子主张施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的思想在春秋时已经成为主流 孔子一贯很重视“仁慈” “仁政”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
提出了行“仁政”、兴“王道”,意在反对“霸道”暴政的“以力服人” 孟子注意到了“仁政”的物质性的支持 孟子认识到“仁政”思想的保守性问题 把“仁”从道德范畴提升为政治理念
系统的“仁政”思想 “民贵君轻”的思想 “性本善”思想 轻徭薄赋思想
重民思想 民贵君轻 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君民平等
提出了行“仁政”、兴“王道”,意在反对“霸道”暴政的“以力服人” 孟子注意到了“仁政”的物质性的支持 孟子认识到“仁政”思想的保守性问题 把“仁”从道德范畴提升为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