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用化学方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用32P和35S同时标记T2噬菌体 用标记过的大肠杆菌去培养T2噬菌体
①组实验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全部子代噬菌体蛋白质中含3H ①组实验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全部子代噬菌体DNA中含3H ②组实验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全部子代噬菌体蛋白质中含15N ②组实验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全部子代噬菌体DNA中含15N D.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选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是因为噬菌体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用35S.和32P.的人工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然后,用3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感染末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否则上清液的放射性都会较高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沉淀物的放射性较高的原因可能搅拌离心不充分
该实验运用了离心分离技术、细菌培养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 图中的A表示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此过程中进入大肠杆菌的是DNA,没有进入的是蛋白质,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过短,在搅拌后离心的上清液B中会发现有放射性,是因为少量的含32P的亲代噬菌体未侵染到大肠杆菌体内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过长,在搅拌后离心的上清液B中会发现有放射性,是因为少量含32P的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了出来
⑥①②④③⑤ ②⑥①③④⑤ ②⑥①④③⑤ ②⑥①④⑤③
不出现在T2噬菌体中 仅发现于T2噬菌体的DNA中 发现于T2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 仅发现于T2噬菌体的外壳中
可能离心速度较慢,时间较短,部分被T2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存在于上清液 可能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32P.标记的子代T2噬菌体进入上清液 可能有部分未侵染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存在于上清液 可能离心速度太快,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32P.标记T2噬菌体外壳进入上清液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大肠杆菌的DNA上基因表达的结果 亲代噬菌体DNA连续复制3次产生的DNA中,含32P.的DNA占 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噬菌体DNA与大肠杆菌DNA的的值不同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具有放射性子代噬菌体比例高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离心前未充分搅拌,对沉淀放射性无影响
化学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用含32P或35S的培养基可直接用来制备含32P或35S标记的T2噬菌体
可能离心速度较慢,时间较短,部分被T2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存在于上清液 可能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32P.标记的子代T2噬菌体进入上清液 可能有部分未侵染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存在于上清液 可能离心速度太快,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32P.标记T2噬菌体外壳进入上清液
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具有放射性子代噬菌体比例高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于试管的沉淀物中
分别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间越长,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高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离心前未充分搅拌,对沉淀放射性无影响
不出现在T2噬菌体中 仅出现在T2噬菌体的DNA中 出现在T2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 仅出现在 T2噬菌体的外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