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室间隔分为膜性和肌性两个部分 肌部间隔可分为光滑区、小梁区和漏斗区 膜部位于主动脉右及无冠瓣交界处下方 三尖瓣膈瓣将膜部分为两个部分 肌部间隔为室间隔缺损的高发区
肺循环血量减少 肺动脉狭窄程度随年龄而加重 肺动脉狭窄严重者,右心室血液大部分进主动脉 肺动脉狭窄较轻者,在室间隔缺损部位可有左向右分流 室间隔缺损部位,发生右向左分流是造成青紫的主要原因
可出现Eisenmenger综合征 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全收缩期杂音 以左、右心室及左房增大为主 常出现缺氧发作 并发症包括肺炎、心力衰竭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室间隔肥厚最常见 左室后壁厚度正常 收缩期室壁增厚率增强 室壁舒张受限 心室腔变形、变小
梗阻者的左室流出道内径小于20mm 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径比值>1.5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径比值>1.5 梗阻者出现SAM现象 室间隔肥厚厚度常>15mm
三尖瓣隔瓣将室间隔膜部分为两部分 位于室间隔的上缘,面积不超过1cm2 膜部间隔位于主动脉右、无冠瓣下方 该区域菲薄,缺乏肌性组织 膜部为室间隔缺损的少发部位
主动脉瓣收缩中期部分关闭 室间隔显著增厚 左心室后壁增厚,但增厚程度小于室间隔 心室壁呈弥漫性向心性肥厚 室间隔厚径与左心室后壁厚径比值>1.5
主动脉瓣收缩中期部分关闭 室间隔明显增厚 左室后壁增厚,但增厚程度小于室间隔 心室壁呈弥漫性向心性肥厚 室间隔厚径与左室后壁厚径比值大于1.5
室间隔缺损患者均有心电图异常改变 可出现双侧心室肥大 可出现心电轴左偏 可表现为左心室肥大 以膜部缺损最多见
位于室间隔的上缘,面积不超过1cm 该区域菲薄,缺乏肌性组织 膜部间隔位于主动脉右、无冠瓣下方 三尖瓣隔瓣将室间隔膜部分为两部分 膜部为室间隔缺损的少发部位
梗阻者的左室流出道内径小于20mm 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径比值>1.5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径比值>1.5 梗阻者出现SAM现象 室间隔肥厚厚度常>15mm
心房正位或反位 房室连接不一致 心室大动脉连接不一致 无肺动脉狭窄 常合并室间隔缺损
心室壁呈弥漫性向心性肥厚 主动脉瓣收缩中期部分关闭 左室后壁增厚,但增厚程度小于室间隔 室间隔明显增厚 室间隔厚径与左室后壁厚径比值大于1.5
室间隔平面与人体长轴呈45°斜位 室间隔大部由心肌组成,统称肌部 室间隔的前后缘为前后室间沟 室间隔上方有一小的卵网形区域,非常薄,称为膜样间隔 室间隔膜部厚,肌部薄
室间隔上方有一小的卵圆形区域,非常薄,称为膜样间隔 室间隔平面与人体长轴呈45°斜位 室间隔的前后缘为前后室间沟 室间隔大部由心肌组成,统称肌部 室间隔膜部厚,肌部薄
梗阻者出现SAM现象 梗阻者的左室流出道内径小于20mm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径比值>1.5 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径比值>1.5 室间隔肥厚厚度常:>15mm
临床出现发绀提示艾森曼格综合征 膜型多见 肺血正常可除外本病诊断 室间隔膜部高位缺损:约占全部室间隔缺损的90% 四腔位有利于显示缺损部位、类型
膜周部间隔 流出道间隔 继发孔间隔 肌部间隔 流入道间隔
单纯孔型房间隔缺损 单心房 心内膜垫型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肌部缺损 三尖瓣瓣叶裂
患有小型室间隔缺损的成人,肺动脉压和心室功能都正常,也没有其他与室间隔缺损相关的继发病变,可以正常耐受体育运动 患有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__的成人,往往限制运动量 患有小型室间隔缺损但肺动脉压正常的成年女性,妊娠期间心血管风险升高 患有中等大小室间隔缺损的成年女性,妊娠期间肺血流量可能升高,意味着循环血量也升高 Eisenmenger综合征的女性怀孕,发生母亲死亡、胎儿死亡和早产的风险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