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的给药剂量 根据药物消除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 根据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和给药间隔确定给药剂量 根据PK/PD参数调整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服用加倍的维持剂量 每四小时用药一次 每天三次或三次以上给药 服用负荷剂量 根据消除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
制定给药方案首先明确目标血药浓度范围 药物半衰期8~24小时,每日给药一次 制定给药方案与患者的饮酒嗜好无关 制定给药方案不需要考虑血药浓度范围 调整给药方案即调整给药剂量
当首剂量等于维持剂量的2倍时,血药浓度迅速能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当给药间隔T=t1/2时,体内药物浓度大约经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水平 根据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不适合半衰期过短或过长的药物 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制定给药方案,一般药物给药间隔为1~2个半衰期 对于治疗窗非常窄的药物,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的给药剂量 根据药物消除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 根据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制定给药方案 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和给药间隔确定给药剂量 根据PK/PD参数制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对于在治疗剂量即表现出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不需要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安全范围广的药物不需要严格的给药方案 安全范围窄的药物需要制定严格的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设计和调整,常常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对于治疗指数小的药物,需要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半衰期小于30分钟,治疗指数低的药物一般要静脉滴注给药 半衰期在30分钟~8小时,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在2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半衰期在8~12小时,每2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半衰期在12~24小时,每2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半衰期大于24小时,每2天给药一次。
多剂量给药,经6个药物消除半衰期(t½)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单剂量给药,经6个t½可完成药物从体内基本消除 中速处置类药物,为迅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可按t给½药,首次给予负荷剂量 t½短且治疗窗较宽的药物,可适当加大给药剂量,缩短给药间隔 t½短且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可静脉滴注t½ t½长的药物可适当缩短给药间隔、多次分量给药
吸收速率常数Ka和分布容积Vd 消除速率常数K和分布容积Vd 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 消除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 曲线下面积AUC和半衰期T
不考虑稳态血药浓度,仅根据药物半衰期进行给药 根据最小稳态血药浓度不小于10μg/mL,且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小于30μg/mL给药 根据平均稳态浓度为20μg/mL给药 根据最小稳态血药浓度不小于10μg/mL给药 根据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小于30μg/mL给药
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 吸收速率常数ka和分布容积Vd 消除速率常数k和分布容积Vd 消除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1/2 曲线下面积AUC和半衰期T1/2
服用加倍的维持剂量 每四小时用药一次 每天三次或三次以上给药 服用负荷剂量 根据消除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调整华法林的给药剂量 根据药物消除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 根据治疗药物监测( TDM )结果制定给药方案 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和给药间隔确定给药剂量 根据 PK/PD 参数制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多剂量给药,经6个药物消除半衰期(t1/2)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单剂量给药,经6个t1/2可完成药物从体内基本消除 中速处置类药物,为迅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可按t1/2给药,首次给予负荷剂量 t1/2短且治疗窗较宽的药物,可适当加大给药剂量,缩短给药间隔 t1/2短且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可静脉滴注1/2t t1/2长的药物可适当缩短给药间隔、多次分量给药
制定给药方案首先要明确目标血药浓度范围 药物半衰期8~24h,每一天给药一次 制定给药方案与患者的饮酒嗜好无关 制定给药方案不需要考虑血药浓度范围 调整给药方案即调整给药剂量
当首剂量等于维持剂量的2倍时,血药浓度迅速能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当给药间隔T=t1/2时,体内药物浓度大约经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水平 根据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不适合半衰期过短或过长的药物 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制定给药方案。一般药物给药间隔为1~2个半衰期 对于治疗窗非常窄的药物,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
首先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 按群体参数设计初始给药方案,并用此方案进行治疗 评估患者用药期间的药效学和药动学 必要时,按所测个体数据重新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实施调整后的给药方案或新的给药方案,并再次评估
根据患者的生化和肿瘤指标给出用药方案 根据医师本人的经验给出合理用药方案 根据关键基因的状态选择敏感药物 根据药物曲线下面积计算合适的药物剂量 根据药物半衰期计算最佳给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