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原子处于最高能量状态叫基态 当原子吸收一定大小的能量后过渡到基态 n=2的能量状态称为第一激发态 当原子中壳层电子吸收的能量小于其结合能时,电子将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激发就是电离
可能跃迁到n=2的第一激发态
可能跃迁到n=3的第二激发态
可能使一个氢原子电离
不可能发生跃迁
分子从较高能级的激发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分子从单线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分子从单线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 分子从三线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
质子数为201,原子核处于基态 质子数为201,原子核处于激发态 质量数为201,原子核处于基态 质量数为201,原子核处于激发态 中子数为201,原子核处于基态
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时对光的选择吸收产生的 基态原子吸收了特征辐射跃迁到激发态后又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 分子的电子吸收特征辐射后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 基态原子吸收特征辐射后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
分子从较高能级的激发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分子从单线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分子从单线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 分子从三线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
若氢原子核外电子从激发态n=3跃迁到基态发出的光子刚好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从激发态n=2跃迁到基态发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а粒子打击金箔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1919年用а粒子轰击氮核打出了两种粒子,测出了它们的质量和电量,证明了原子核内部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任何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 光子除了具有能量外还具有动量
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 一群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能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过程中吸收能量
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能跃迁到n=2的激发态上去 能跃迁到n=3的激发态上去 能跃迁到n=4的激发态上去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能量后跃迁到n=4的激发态 被吸收的某种频率光的频率为(为普朗克恒量) 如果从n=3的激发态直接跃迁到n=2的激发态时,发出可见光,则当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发出紫外线 如果从n=3的激发态直接跃迁到n=2的激发态时,发出可见光,则当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发出红外线
原子核通过发射光子从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态的过程,称为 α衰变 β衰变 γ衰变 电离 激发
若从n=4激发态跃迁到n=3激发态,所放出的光子一定能够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
若从n=4激发态跃迁到n=2激发态,所放出的光子一定不能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
这种不能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的光子一定是从n=3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放出的;
这种不能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的光子一定是从n=3激发态跃迁到n=2激发态时放出的。
原子处于最高能量状态叫基态 当原子吸收一定大小的能量后过渡到基态 n=2的能量状态称为第一激发态 当原子中壳层电子吸收的能量小于其结合能时,电子将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激发就是电离
质子数为201,原子核处于基态 质子数为201,原子核处于激发态 质量数为201,原子核处于基态 质量数为201,原子核处于激发态 中子数为201,原子核处于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