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分子从较高能级的激发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分子从单线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分子从单线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 分子从三线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
该光子一定是氢原子从激发态n=3跃迁到n=2时辐射的光子 该光子一定是氢原子从激发态n=2跃迁到基态时辐射的光子 若氢原子从激发态n=4跃迁到基态,辐射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若氢原子从激发态n=4跃迁到n=3,辐射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不能使金属W.产生光电效应的是n=3跃迁到基态发生的光子 不能使金属W.产生光电效应的是n=2跃迁基态发出的光子 若从n=4激发态跃迁到n=3激发态,一定不能使金属W.产生光电效应 若从n=4激发态跃迁到n=2激发态,一定不能使金属W.产生光电效应
最多激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最多激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由n=4跃迁到n=1时发出光子的频率最小 由n=4跃迁到n=3时发出光子的频率最小
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和全部正电荷集中在一很小的体积里 原子处于激发态时,吸收光子将向较低能级跃迁 原子处于基态时,核外电子吸收任何光子都可以跃迁到较高能级 电子绕原子核运动时不断向外辐射能量,直到掉在核上
若氢原子核外电子从激发态n=3跃迁到基态发出的光子刚好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从激发态n=2跃迁到基态发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а粒子打击金箔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1919年用а粒子轰击氮核打出了两种粒子,测出了它们的质量和电量,证明了原子核内部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任何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 光子除了具有能量外还具有动量
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放出 是较低能态的原子自发跃迁为高能态的原子 是基态的原子自发跃迁为高能态的原子 受外界影响较大 是高能态的原子自发跃迁到基态或较低激发态
该光子一定是氢原子从激发态n=3跃迁到n=2时辐射的光子 该光子一定是氢原子从激发态n=2跃迁到基态时辐射的光子 若氢原子从激发态n=4跃迁到基态,辐射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若氢原子从激发态n=4跃迁到n=3,辐射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最多能辐射出10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最多能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能辐射出的波长最长的光子是从n=5跃迁到n=4能级时放出的 能辐射出的波长最长的光子是从n=4跃迁到n=3能级时放出的
跃迁到的高激发态n=10 从n=5跃迁到n=1产生的光子能量最大 从n=5跃迁到n=4产生的光子能量最小 从n=5跃迁到n=3产生的光子能量大于从n=3跃迁到n=2产生的光子能量
能跃迁到n=2的激发态上去 能跃迁到n=3的激发态上去 能跃迁到n=4的激发态上去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原子内层的电子能量较低 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发射光子 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吸收光子 发光的颜色取决于电子跃迁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
正常状态下,原子常处于最低能级的基态 原子所处的最低能级叫做激发态 原子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是辐射能量过程 原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是吸收能量过程 原子辐射、吸收能量总是任意的
若从n=4激发态跃迁到n=3激发态,所放出的光子一定能够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
若从n=4激发态跃迁到n=2激发态,所放出的光子一定不能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
这种不能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的光子一定是从n=3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放出的;
这种不能使金属A.产生光电效应的光子一定是从n=3激发态跃迁到n=2激发态时放出的。
氢原子能从基态跃迁到n=4的激发态上去 有的氢原子能从基态跃迁到n=3的激发态上去 氢原子最多能发射3种波长不同的光 氢原子最多能发射6种波长不同的光
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 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原子的总能量不变 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向较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放出三种频率的光子 实际上,原子中的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但在空间各处出现的概率具有一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