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按有关规范规定的标准测试方法,测试确定的基本值并经统计处理后的承载力值 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的岩基承载力值 通过现场试验测出的岩基实际承载力值 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计算后得出的岩基承载力值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当桩端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大于桩周土承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时,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1~0.4 当桩端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小于桩周土承载力特征值平均值时,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5~0.9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 对有经验地区,可采用静力触探及标贯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当桩端嵌入完整及较完整的硬质岩石中时,可通过桩端岩石承载力特征值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初步设计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通过当地静载荷试验结果统计分析资料进行估算
基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有静载荷试验和桩的动力试验两大类 基桩竖向受荷载作用的极限承载力大小取决于桩身自身的混凝土强度、桩周土的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大小 对公路特大桥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大、中型桥,一般采用静载荷试验确定桩的承载力 基桩静载荷试验通常可分为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抗拔试验和水平静推试验三种 静载荷试验方法中,我国惯用的是循环加卸载法
对于二级建筑桩基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桩上拔静载试验确定 应同时验算群桩呈整体破坏和呈非整体破坏的基桩抗拔承载力 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与桩自重之和 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与群桩基础所包围的土的自重之和
施工设计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采用单桩载荷试验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一半 处理后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宜取0.75~0.95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当桩端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大于桩周土承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时,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1~0.4 当桩端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小于桩周土承载力特征值平均值时,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5~0.9
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取值 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 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除以分项系数 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平均值的一半取值
施工设计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场复合地基荷载试验确定 采用单桩荷载试验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一半 处理后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宜取0.75~0.95
当各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各试桩实测值的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当各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最小值的30%时取各试桩实测值的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当各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最大值的30%时取各试桩实测值的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取各试桩实测值的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 对有经验地区,可采用静力触探及标贯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当桩端嵌入完整及较完整的硬质岩石中时,可通过桩端岩石承载力特征值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初步设计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通过当地静载荷试验结果统计分析资料进行估算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对单位工程内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承载力检测值统计,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而得到的数值结果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严格建立在概率统计学基础上的统计结果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涵盖所有试桩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 工程桩承载力检测结果“仅对来样负责” 无法给出全部基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A) 对于二级建筑桩基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桩上拔静载试验确定 (B) 应同时验算群桩呈整体破坏和呈非整体破坏的基桩抗拔承载力 (C) 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与桩自重之和 (D) 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与群桩基础所包围的土的自重之和
施工设计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采用单桩载荷试验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一半 处理后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宜取0.75~0.95
施工设计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采用单桩载荷试验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一半 处理后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宜取0.75~0.95
水平临界荷载值 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 水平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
慢速维持荷载法 快速维持荷载法 等贯入速率法 循环加卸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