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可通过镫骨肌反射判断耳聋性质和面神经病变部位 主司泪腺分泌 主司舌前2/3味觉 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 以上都不对
病变发生于面神经镫骨肌支以上部分 病变发生于面神经镫骨肌支以下部分 味觉不受损害 泪腺分泌不会减少 镫骨肌断裂
仅有单侧面肌麻痹,流泪,涎腺分泌及镫骨肌反射均正常,考虑病变部位位于鼓索神经远端。 舌前2/3味觉丧失,但镫骨肌反射正常,病变部位为鼓索神经和镫骨肌支之间 3.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镫骨肌反射消失,提示病变部位位于镫骨肌支发出之近心端 涎腺分泌和流泪减少,舌前2/3味觉味觉丧失,听觉过敏,镫骨肌反射消失,提示病变部位在膝状神经节之近心端 仅有单侧面肌麻痹,流泪,涎腺分泌及镫骨肌反射均正常,考虑病变部位位于膝状神经节和鼓索神经之间 舌前2/3味觉味觉正常,但镫骨肌反射消失,病变部位为鼓索神经和镫骨肌支之间 传导性耳聋,提示病变位于面神经水平段,锥段或者垂直段。 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镫骨肌反射消失,提示病变部位位于镫骨肌支和鼓索神经之间
估计听敏度 声反射阈的响度重振用于鉴别感音性聋与神经性聋 用于传导性听力损失的定位诊断 对周围性面瘫做定位诊断和预后估计 鉴别伪聋
是以纯音听阈和声导抗测试为基础进行的 通过计算言语频率听阈和镫骨肌反射阈之间的差值来判定有无重振 纯音听阈和镫骨肌反射阈差值<或=60dB提示有重振 纯音听阈和镫骨肌发射阈差值>或=100dB提示有蜗后聋 纯音听阈和镫骨肌发射阈差值因蜗性聋程度的不同而异
自描测听曲线多为Ⅱ型 AP的振幅—声强函数曲线斜率变小 短增量敏感指数试验提示重振现象 SP/AP异常增加 镫骨肌反射阈与纯音听阈差缩小
短增量敏感指数为80% 同一频率纯音听阈和镫骨肌声反射阈差值为50dB 甘油试验阳性 AP振幅—声强函数曲线平坦 耳蜗电图-SP/AP异常增加
镫骨肌反射的过程可用声导抗仪记录称为镫骨肌反射检查 正常人双耳均可引出交叉与不交叉两种反射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累均可使其消失 镫骨肌反射检查主要用于估计听觉敏度 镫骨肌反射检查可帮助识别非器质性聋
短增量敏感指数为80% 同一频率纯音听阈和镫骨肌声反射阈差值为50dB 甘油试验阳性 AP振幅—声强函数曲线平坦 耳蜗电图-SP/AP异常增加
短增量敏感指数为80% 同一频率纯音听阈和镫骨肌声反射阈差值为50dB 甘油试验阳性 AP振幅-声强函数曲线平坦 耳蜗电图-SP/AP异常增加
20~30dB 40~50dB 50~60dB 70~90dB 90~100dB
短增量敏感指数为80% 同一频率纯音听阈和镫骨肌声反射阈差值为50dB 甘油试验阳性 AP振幅—声强函数曲线平坦 耳蜗电图-SP/AP异常增加
短增量敏感指数为80% 同一频率纯音听阈和镫骨肌声反射阈差值为50dB 甘油试验阳性 AP振幅—声强函数曲线平坦 耳蜗电图-SP/AP异常增加
自描测听曲线多为Ⅱ型 AP的振幅-声强函数曲线斜率变小 短增量敏感指数试验提示重振现象 SP/AP异常增加 镫骨肌反射阈与纯音听阈差缩小
膝状神经节以上 镫骨肌支以下 面神经颅内段 内听道段 膝状神经节与镫骨肌支之间
自描测听曲线多为Ⅱ型 AP的振幅—声强函数曲线斜率变小 短增量敏感指数试验提示重振现象 SP/AP异常增加 镫骨肌反射阈与纯音听阈差缩小
仅有单侧面肌麻痹,流泪,涎腺分泌及镫骨肌反射均正常,考虑病变部位位于鼓索神经远端。 舌前2/3味觉丧失,但镫骨肌反射正常,病变部位为鼓索神经和镫骨肌支之间 3. 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镫骨肌反射消失,提示病变部位位于镫骨肌支发出之近心端 涎腺分泌和流泪减少,舌前2/3味觉味觉丧失,听觉过敏,镫骨肌反射消失,提示病变部位在膝状神经节之近心端 仅有单侧面肌麻痹,流泪,涎腺分泌及镫骨肌反射均正常,考虑病变部位位于膝状神经节和鼓索神经之间 舌前2/3味觉味觉正常,但镫骨肌反射消失,病变部位为鼓索神经和镫骨肌支之间 传导性耳聋,提示病变位于面神经水平段,锥段或者垂直段。 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镫骨肌反射消失,提示病变部位位于镫骨肌支和鼓索神经之间
鼓膜张肌位于鼓膜张肌半管内 镫骨肌肌腹位于锥隆起内 镫骨肌腱止于镫骨头 鼓膜张肌止于锤骨柄上端 镫骨肌收缩时使镫骨底紧压前庭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