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原则是在评价区内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5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6个 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 监测点周围空间可以密闭,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
大气污染源调查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监测点位置的设置原则是代表性和实用性 监测布点采用环境功能区划为主兼顾均布性、主导风结合均匀性原则 在主导风下风向、保护目标要布点 监测布点的范围仅仅限于评价区内
监测点周围应有270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 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30m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 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 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0 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
应本着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的原则 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如没有,可安排1~3个监测点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的数目不应少于10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的数目不应少于6个。
城市道路评价项目,监测点的布设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 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 一级评价项目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 二级评价项目如需要进行2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 各级评价项目的各个监测点都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大气污染源的调查与统计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监测原则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及影响评价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5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6个 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 原则是在评价区内以环境功能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
监测点设置应避开干扰地带,如交通要道等 监测点周围10~15m范围内不应有局部污染排放源 各监测点的设置条件应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一经确定不宜轻易变动 用两台或两台以上采样器进行平行采样时,可将采样器放置于同一位置
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2期(夏季、冬季)监测 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2期(夏季、秋季)监测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1期不利季节监测,必要时也应作2期监测 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
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点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 区域最小地面浓度点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连续监测6天 布设5个监测点 必须进行二期监测 应在监测季主导风向下风向加密布点
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2期(夏季、冬季)监测 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2期(夏季、秋季)监测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1期不利季节监测,必要时也应作2期监测 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
监测点不少于8个 监测不得少于冬、夏两期 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d有效数据 监测可选取一期不利季节
连续监测6天 布设5个监测点 必须进展二期监测 应在监测季主导风向下风向加密布点
各监测点的设置条件应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一经确定不宜轻易变动 监测点周围10~I5m范围内不应有局部污染排放源。 监测点设置应避开于扰地带,如交通要道等 用两台或两台以上采样器进行平行采样时,可将采样器放置于同一位置
监测点设置应避开干扰地带,如交通要道等 监测点周围10~15m范围内不应有局部污染排放源 各监测点的设置条件应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一经确定不宜轻易变动 用两台或两台以上采样器进行平行采样时,应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影响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的数目不应少于10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的数目不应少于6个 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如果没有,可安排1~3个监测点 应本着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