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睡眠周期包括深睡和浅睡 每天睡眠14-20小时 睡眠周期为45分钟 深睡眠时有吸吮动作、眼球转动 浅睡眠时新生儿平静、呼吸规律
口腔牙槽黏膜上消失上皮珠 口腔黏膜较干燥,常见有白色念珠菌感染 乳牙冠部牙釉质上可见新生线 易患养分性缺铁性贫血
新生儿的药物吸收较成人快 新生儿的药物半衰期短 药物在新生儿脑脊液中分布较少 新生儿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成人大 新生儿局部用药透支吸收较成人少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主要危害是脑损伤 新生儿高血糖症可引起颅内出血 手足搐搦,喉痉挛是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常见症状 新生儿低钙血症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有关 快速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可引起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
胃排空达6~8h 刚出生的足月新生儿胃液接近中性 出生后左右其胃液仍接近中性 生后24~48h胃液pH值下降至1~3,然后又回升到6~8 随着胃黏膜的发育,胃酸分泌才逐渐增多,4周后达成人水平
新生儿总体液量相对成人的高,所以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排出也较慢 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和完备,用药应考虑肝酶的成熟情况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成人大,皮肤角质层薄,局部用药应防止吸收中毒 胃肠道吸收可因个体差异或药物性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因新生儿吞咽困难,一般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的方法给药
新生儿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影响药物的代谢 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功能差,使药物排泄缓慢 新生儿可受临产孕母及乳母所用药物的影响 新生儿胃肠道对药物吸收良好 新生儿对药物耐受好,排泄快
局部血流灌注不足 新生儿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少 给早产儿肌内注射易形成局部硬结 肌内或皮下注射比静脉注射安全、有效 在低体温、缺氧或休克时,肌内注射药物的吸收量更少
早产儿胎便排出常延迟 由肠黏膜脱落的上皮细胞、羊水及消化液组成 墨绿色 新生儿6h内排出胎便 2~3d排完
给药的间隔时间宜长 用药剂量宜小,尤其是早产儿 出生 1 周内宜每隔 12 小时给药一次 一周后应增加至每 8 小时给药一次 随日龄的增加,药物的半衰期也增加
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影响药物的代谢 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功能差,使药物排泄缓慢 新生儿可受临产孕母及乳母所用药物的影响 某些激素类药物可影响生长发育 新生儿胃肠道对药物吸收良好
睡眠周期包括深睡和浅睡 每天睡眠14-20小时 睡眠周期为45分钟 深睡眠时有吸吮动作
新生儿体表面积比成人相对较大、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要防止吸收中毒 新生儿脂肪含量低,脂溶性药物能与其充分结合 新生儿酶系完备,用药不必考虑肝酶成熟情况 新生儿可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 新生儿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高
早产儿胎便排出常延迟 由肠黏膜脱落的上皮细胞、羊水及消化液组成 墨绿色 新生儿6小时内排出胎便 3~4天排完
新生儿皮下注射用药吸收快 药物在新生儿脑脊液中分部较少 新生儿局部用药透皮吸收较成人少 新生儿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成人大 新生儿肌肉注射药物吸收好
新生儿总体液量相对成人的高,所以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排出也较慢 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和完备,用药应考虑肝酶的成熟情况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成人大,皮肤角质层薄,局部用药应防止吸收中毒 胃肠道吸收可因个体差异或药物性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因新生儿吞咽困难,一般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的方法给药
肾血流量只有成人的20%~40% 出生4周后肾小球滤过率才逐渐增加 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明显低于年长儿 主要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容易蓄积中毒 出生体重越低、日龄越短,药物半衰期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