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卷库
试题库
当前位置:
X题卡
>
所有题目
>
题目详情
便携式浊度计法测定浊度时,水样的浊度若超过()度,需进行稀释。
查看本题答案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环境监测《浊度》真题及答案
点击查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目视比色法测定水的浊度时浊度低于10度的水样与浊度标准液进行比较时在观察浊度为10度以上的水样比色时
测定水的浊度时水样中出现有物和物时便携式浊度计读数将不准确
目视比色法测定浊度时用250度的浊度原液配制100度标准液500ml需吸取ml浊度原液
250
100
500
200
浊度仪法测定水的浊度是根据光透过被测水样的强度以福马肼标准悬浊液采用浊度仪来测定
便携式浊度计法测定水的浊度时所用的便携式浊度计用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校准
每月,10
每季度,40
半年,0
每月,0
浊度的测定方法常用
稀释信数法
目视比浊法
分光光度法
浊度计测定法
目视比色法测定浊度时用250度的浊度原液配制100度标准液500m1需吸取ml浊度原液
250
100
500
200
目视比浊法描述正确的是
目视比浊法,水样浊度可直接读数,不用标准系列;
水样浊度超过100度时,用无浊度水稀释后测定;
标准分析方法所用比色管为100ml;
目视比浊法测定浊度标准溶液制备条件是25±3℃下静置反应24小时。
简述浊度计对被测水样的要求
目视比色法测定浊度时对浊度低于10度的水样进行比色时观察浊度为10度以上的水样紫色时应观察
由上向下,由前向后
.由上向下,由上向下
由前向后,由前向后
便携式浊度计法测定水的浊度时用将比色皿冲洗两次然后将待测水样沿着比色皿的边缘缓慢倒入以减少气泡产生
待测水样
蒸馏水
无浊度水
自来水
目视比色法测定浊度有二条标准系列各适应浊度为多少度的水样测定
目视比色法测定浊度时对浊度低于10度的水样进行比色时观察浊度为10度以上的水样比色时应观察
由上向下,由前向后
由上向下,由上向下
由前向后,由前向后
便携式浊度计法测定浊度时对于高浊度的水样应用蒸馏水稀释定容后测定
浊度记载用浊度仪现场测定水样的浊度以度计有效数字最多位数取整数
1
2
4
3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的浊度超过100度时可酌情少取水样用无浊水稀释后测定
计算题目视比色法测定浊度时某水样经稀释后样品的浊度值为70度稀释水体积为150ml原水样体积为100
便携式浊度计法测定水的浊度时透射浊度值与散射浊度值在数值上是一致的
目视比色法测定水的浊度时浊度低于10度的水样与浊度标准液进行比较时在上观察浊度为10度以上的水样比色
便携式浊度计法测定水中浊度时在校准与测量过程中使用两个比色皿其带来的误差可忽略不计
热门试题
更多
铅字法测定透明度所用的透明度计中的印刷符号是在一张白纸上用黑碳素笔加粗写的III不同方向的符号.
臭阈值法检验水中臭时其检验人员的嗅觉敏感程度可用或测试
文字描述法测定臭的水样应用玻璃度采集用塑料容器盛水样
文字描述法适用于天然水水水和水中臭的检验
采集湖泊和水库的水样后在样品的运输固定和保存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什么是湖泊和水库样品的深度综合样?
水的透明度与浊度成正比水中悬浮物越多其透明度就越低.
为了检验水样中臭实验中需要制取无臭水一般用自来水通过颗粒活性炭的方法来制取
确定地下水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是什么?
十字法测定的透明度与浊度是不可以换算的.
水温计和颠倒温度计用于湖库等深层水温的测量
铅字法测定水的透明度时使用的透明度计必须保持洁净观察者应记录时水柱的高度
采集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和汞样品时采样容器应如何洗涤?
用文字描述法检验水样中臭的原理是检验人员依靠自己的嗅觉在和闻其臭用适当的词句描述臭特性并按等级报告臭强度
现场测定透明度时将塞氏圆盘直接放入水中记录圆盘下沉的长度.
铅字法测定水透明度时观察者应从透明度计筒口垂直向下观察水下的印刷符号.
检验臭的水样应采集在容器中并尽快分析如需保存至少应采集500ml水于容器中并充满在度下冷藏并确保不得有外来气味进入水中
用臭阈值表示水中臭检验结果时闻出臭气的最低浓度称为水样稀释到闻出臭气浓度的稀释倍数称为
检臭样品的制备由检验人员负责制备以便知道试样的稀释倍数按次序编码
简述一般水样自采样后到分析测试前应如何处理?
铅字法测定水的透明度透明度度数记录以的厘米表示估计至Cm
水温测定时当气温与水温相差较大时尤应注意立即避免受影响
臭阈值法检验水中臭时应先检测的试样逐渐浓度以免产生嗅觉疲劳
铅字法适用于水和水的透明度测定
监测开阔河流水质应在哪里设置采样点
臭阈值法检验水中臭时检验试样的温度应保持在60度跟正负2度
铅字法与塞氏盘法都是测定水透明度的方法其应用上的区别在于
地下水现场监测项目有哪些?
简述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文字描述法是粗略的检臭法由于各人的嗅觉感受程度不同所得结果会有一定出入
热门题库
更多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规划学
环境监测
环境法
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环境化学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修复技术
水污染控制工程
国土资源
化学水处理技术
水质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