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6~12岁 12~20岁 20~25岁 25~40岁 40~60岁
6~12岁 12~18岁 18~25岁 25~50岁
约从4岁到5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此阶段的主动性发展有关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或厌恶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自主感对自卑感 亲密感对孤独感 繁殖感对停滞感 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而艾里克森更强调超越的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而艾里克森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关于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阶段,而艾里克森提出八阶段理论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