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君子”是指战国时期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的四位公子,分别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他们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君子六艺”在古代有两种说法,一是始于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即礼、乐、骑、御、书、数。一是指儒学六经,即《诗》《书》《礼》《义》《乐》《春秋》六种经书。《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指的是后者。 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初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们继承杜甫“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明确提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主张,继承了古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现实主义精神。 清代何惟棣《论诗》中自注“昔人称太白、长吉、义山为三李”。“三李”即“诗仙”李白(字太白)、“诗鬼”李贺(字长吉)、“诗魔”李商隐(字义山)。其中,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晚唐诗人李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