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垂体柄 垂体 海绵窦的静脉腔隙 垂体后叶 以上全对
包括蝶鞍、垂体、海绵窦、鞍上池、鞍上血管和下丘脑 包括蝶鞍、鞍膈、海绵窦、鞍上池、鞍上血管和下丘脑 包括蝶鞍、鞍膈、垂体、鞍上池、鞍上血管和下丘脑 包括蝶鞍、鞍膈、垂体、海绵窦、鞍上血管和下丘脑 包括蝶鞍、鞍膈、垂体、海绵窦、鞍上池、鞍上血管和下丘脑
常规采用高分辨、薄层Sag-T1WI、Cor-T1WI、sag-T2WI扫描 常需增强扫描,行Cor-T1WI、Sag-T1WI成像 微小病变,如垂体微腺瘤需做动态增强扫描 鉴别鞍区病变的出血或脂肪成分,需加做TOF-MRA成像 冠状位是检查和诊断垂体、海绵窦最好的方位
鞍膈、垂体柄、垂体 鞍膈、海绵窦、垂体 视交叉、垂体柄、垂体 海绵窦、垂体柄、垂体 视交叉、海绵窦、垂体
脉络膜前动脉 脑膜瘤垂体动脉干 海绵窦下动脉 McConnell垂体被膜动脉 Heubner回返动脉
适应证:垂体微腺瘤,垂体腺瘤,桥小脑角占位,鞍区脑膜瘤 常规采用高分辨、薄层矢状、冠状面扫描 微小病变,如垂体微腺瘤需做动态增强扫描 横断位是观察垂体和海绵窦最好的方位 鉴别鞍区病变的出血或脂肪成分需加做脂肪抑制序列
是颅内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的第3位常见肿瘤 瘤体直径<10mm者为垂体微腺瘤 垂体腺癌占垂体腺瘤的比例<1% 垂体柄移位和局部鞍底下陷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依据 垂体腺瘤强化程度高于正常垂体 病变常推压海绵窦 病变为良性,但影像学表现可为侵袭性
垂体分为左右两叶,左侧为腺垂体,右侧为神经垂体 正常垂体柄的直径应≤4mm 垂体窝两侧为海绵窦,其内有静脉窦、颈内动脉及第Ⅴ~Ⅵ对颅神经的海绵窦段 微腺瘤的直径>1cm 大腺瘤的直径<1cm
横断位是观察垂体和海绵窦最好的方位 适应证垂体微腺瘤,垂体腺瘤,桥小脑角占位,鞍区脑膜瘤 微小病变,如垂体微腺瘤需做动态增强扫描 常规采用高分辨、薄层矢状、冠状面扫描 鉴别鞍区病变的出血或脂肪成分需加做脂肪抑制序列
海绵窦下壁 海绵窦外侧壁 海绵窦后部 海绵窦内侧壁 海绵窦前部
做冠状位薄层扫描 建议增强扫描 若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加扫脂肪抑制序列 若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加扫水抑制序列 矢状位是诊断垂体和海绵窦病变最好的方位
垂体前叶的肿瘤可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 垂体病变时,可向下压迫垂体窝使之加深 垂体病变时,向后可压迫鞍背,甚至出现骨质破坏 垂体病变时,一般不累及鞍结节 垂体肿瘤向两侧扩展时,可压迫海绵窦
垂体分为左、右两叶,左侧为腺垂体,右侧为神经垂体 正常垂体柄的直径应≤4mm 垂体窝两侧为海绵窦,其内有静脉窦、颈内动脉及第Ⅱ~Ⅵ对颅神经的海绵窦段 微腺瘤的直径>1cm 大腺瘤的直径<1cm
常规采用高分辨、薄层Sag-T1WI、Cor-T1WI、Sag-T2WI 常需增强扫描,行Cor-T1WI、Sag-T1WI 微小病变,如垂体微腺瘤需做动态增强扫描 鉴别鞍区病变的出血或脂肪成分,需加做TOF-MRA成像 冠状位是检查和诊断垂体、海绵窦最好的方位
是颅内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的第3位常见肿瘤 瘤体直径<10mm者为垂体微腺瘤 垂体腺癌占垂体腺瘤的比例<1% 垂体柄移位和局部鞍底下陷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依据 垂体腺瘤强化程度高于正常垂体 病变常推压海绵窦 病变为良性,但影像学表现可为侵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