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 正常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相差较大,其中C含量最高 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补体在56℃加热30分钟能灭活 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前体存在于体液中
补体的活性可按经典途径与替代途径两个顺序进行 经典途径继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之后出现 经典途径具有体液免疫力的生物效应的逐步减弱 补体的活化具有连续性,并不是永无止境的
激活补体 结合抗原 通过胎盘 结合细胞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补体存在于血清及组织液中 补体具有酶样活性 补体耐热 补体多为糖蛋白 补体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重要条件
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 正常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相差较大,其中C4含量最高 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补体在56℃加热30分钟能灭活 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前体存在于体液中
虹鳟、白鲑和银鲑等冷水鱼类的补体在40~45℃条件下失活 鲤、香鱼、金鱼、罗非鱼等温水鱼类的补体在45~50℃条件下失活 鱼类的补体在0~4℃条件下失活 鱼类的补体耐低温,许多种鱼类的补体即使在0~4℃条件也不失活
不是天然血型抗体类型 介导Ⅰ型变态反应 不能激活补体 是SmIg的一种 不能穿过胎盘
能激活补体 是血清中的主要Ig 常以双聚体形式存在 能穿过胎盘 介导ADCC
主要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 化学成分主要是脂多糖 对人体组织有选择性毒性作用 可单独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可使鲎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凝固
虹鳟、白鲑和银鲑等冷水鱼类的补体在40~45℃条件下失活 鲤、香鱼、金鱼、罗非鱼等温水鱼类的补体在45~50℃条件下失活 鱼类的补体在0~4℃条件下失活 鱼类的补体耐低温,许多种鱼类的补体即使在0~4℃条件也不失活
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 红细胞与抗原结合,导致溶血 补体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导致不溶血 补体与受检系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导致溶血 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
补体系统是由20余种血清蛋白组成的复杂系统 补体可产生炎症反应 一般在出生6个月内,各补体成分浓度可达成人水平 一般在出生6~12个月,各补体溶血活性可达成人水平 足月婴儿出生时血清C1、C2、C3、C4、C7和备解素的浓度约为成人的60%
补体系统是由20余种血清蛋白组成的复杂系统 补体可产生炎症反应 一般在出生6个月内,各补体成分浓度可达成人水平 一般在出生6~12个月,各补体溶血活性可达成人水平 足月婴儿出生时血清C1、C2、C3、C4、C7和备解素的浓度约为成人的60%
是测定经典途径总补体溶血活性 反映的是9种补体成分的综合水平 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较低 反应与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有关 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增高,补体活性增高
补体的性质不稳定 不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在0~10℃条件下活性只能保持3~4天 加热56℃30min灭活 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
多数补体成分属于球蛋白 血清中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体状态存在 具有溶解细胞、炎性介质效应,但无促进吞噬作用 补体成分主要是由肝脏和巨噬细胞产生 补体可参与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
补体至少由20种电泳移动度不同的糖蛋白组成 补体分子量为2.5-4.0万 补体的性质极稳定 体内补体量占血清总蛋白的3%-4%
补体的性质不稳定 不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在0~10℃条件下活性只能保持3~4天 加热56℃30min灭活 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
通过胎盘 激活补体 结合抗原 结合细胞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 正常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相差较大,其中C含量最高 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补体在56℃加热30分钟能灭活 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前体存在于体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