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区域性常规监测 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 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
排放源到岸边的最近距离 用风速计预测主导风向的高度 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 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距源中心距离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45%,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风向角范围一般为22.5°~45°的夹角
主导风向明显 主导风向不明显 没有主导风向 主导风向频率为8%
在主导风下风向布点多些,而上风向布点少些 人口密集地区布点多些 超标地区布点多些 布点越多,得到的结果越准确 按评价因子的多少进行布点
当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明显时,在主导风向下风向布点多些,而上风向布点少些 超标地区布点多些 人口密集地区布点多些,工矿和交通繁忙地区布点多些 大气现场检测建议采用多点布设采集样品,越多的采样点,越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主导风向较明显时,在评价区域的主导风上风向范围内设置的点位可少一些 主导风向较明显时,在评价区域的主导风下风向范围内设置的点位可多一些 监测点位可以不包括评价范围内的环境敏感区和关心点 工业较集中的城区,工矿区和交通频繁区,人口稠密区,污染物超标区监测点的数目可多设一些
一般应将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或装置,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当主导风向明显时) 一般应将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或装置,布置在最大风速侧(当主导风向不明显时) 一般应将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或装置,布置在污染系数最大方位侧(当风向频率较明显时)
一般应将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或装置,布置在最大风速侧(当主导风向不明显时) 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m/s) 一般应将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或装置,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当主导风向明显时) 一般应将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或装置,布置在污染系数最大方位侧(当风向频率较明显时)
网格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 同心圆(放射式)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
扇形布点 梅花布点 四周布点 方格布点 捉烟波布点
人口密集地区布点多些 超标地区布点多些 在主导风下风向布点多些,而上风向布点少些 布点越多,得到的结果越准确 在主导风下风向布点少些,而上风向布点多些
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区域性常规监测 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 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区域性常规监测 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 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
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2~4个监测点 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2~4个监测点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45%,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风向角范围一般为22.5°~45°的夹角
主导风向上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m) 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m) 主导风向上风向的计算点距源中心距离(m) 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距源中心距离(m)
(A) 区域性常规监测 (B) 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 (C) 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D) 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
网格布点法 同心圆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
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某区域的主导风向没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大于或等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