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消毒剂定性试验 使用过程中不需检测 可使用滤膜过滤法检测 可使用稀释中和法检测 消毒剂定量试验
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检测 使用稀释中和法检测 使用滤膜过滤法检测 消毒剂定性试验 消毒剂定量试验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蛋白变性和凝固 醇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代谢 常用消毒剂包括2%戊二醛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乙醇 常用消毒剂包括0.5%聚维酮碘(碘伏)
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 消毒剂的最低使用浓度 对皮肤、黏膜消毒时的应用浓度 消毒剂的最低使用浓度的5倍。使用原形(原液)对皮肤、黏膜进行消毒的消毒剂,则采用消毒剂原形 皮肤、黏膜消毒时的应用浓度的5倍。使用原形(原液)对皮肤、黏膜进行消毒的消毒剂,则采用消毒剂原形
试验分为3个剂量组与1个对照组 高剂量组应出现明显毒性反应,但不引起死亡;如果出现动物死亡,应不超过10% 中间剂量组应可观察到轻微的毒性效应,低剂量组应不引起任何毒性效应 剂量设计,可考虑高剂量为LD50>的1/5~1/10,高中低剂量组间组距以3~5倍为宜 如果LD50>5000mg/kg体重,高剂量组应用5000mg/kg
判定其不能通过 增做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增做消毒剂的最低使用浓度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增做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5倍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重复进行二次消毒剂原形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蛋白变性和凝固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代谢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异丙醇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乙醇 常用消毒剂包括2%来苏儿
判定其不能通过 增做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增做消毒剂的最低使用浓度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增做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5倍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重复进行二次消毒剂原形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检测 使用稀释中和法检测 使用滤膜过滤法检测 消毒剂定性试验 消毒剂定量试验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蛋白变性和凝固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代谢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异丙醇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乙醇 常用消毒剂包括2%来苏儿
对皮肤、黏膜消毒时的应用浓度 消毒剂的最低使用浓度的5倍。使用原形(原液)对皮肤、黏膜进行消毒的消毒剂,则采用消毒剂原形 消毒剂的最低使用浓度 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 皮肤、黏膜消毒时的应用浓度的5倍。使用原形(原液)对皮肤、黏膜进行消毒的消毒剂,则采用消毒剂原形
增做消毒剂的最低使用浓度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增做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5倍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增做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判定其不能通过 重复进行二次消毒剂原形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蛋白变性和凝固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代谢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异丙醇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乙醇 常用消毒剂包括2%来苏尔
消毒剂浓度越大,作用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就越好。 温度升高,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增强。 酚类消毒剂在碱性环境中的效果比较好 细菌的数量越大,所需的消毒剂浓度就越高,作用时间就越长。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蛋白变性和凝固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代谢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异丙醇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乙醇 常用消毒剂包括2%来苏
试验分为3个剂量组与1个对照组 高剂量组应出现明显毒性反应,但不引起死亡;如果出现动物死亡,应不超过10% 中间剂量组应可观察到轻微的毒性效应,低剂量组应不引起任何毒性效应 剂量设计,可考虑高剂量为LD50>的1/5~1/10,高中低剂量组间组距以3~5倍为宜 如果LD50>5000mg/kg体重,高剂量组应用5000mg/kg
阳性对照管有细菌生长(混浊),阴性对照管无菌生长(透明) 第1次和第2次移种的5管样本中,有2管或2管以上不长菌的浓度组,作为合格浓度组 如3个浓度组均合格,应降低消毒剂液浓度继续试验 如3个浓度组均不合格,则增加消毒作用时间,直至找到最低杀菌剂量 连续3次重复试验,得到同样最低合格浓度,该最低合格浓度可作为设定反复浸泡用消毒液实用浓度的依据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蛋白变性和凝固 醇类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代谢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酒精 常用消毒剂包括50%~70%异丙醇 常用消毒剂包括2%来苏尔
判定其不能通过 增做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增做消毒剂的最低使用浓度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增做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5倍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重复进行二次消毒剂原形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试验分为3个剂量组与1个对照组 高剂量组应出现明显毒性反应,但不引起死亡;如果出现动物死亡,应不超过10% 中间剂量组应可观察到轻微的毒性效应,低剂量组应不引起任何毒性效应 剂量设计,可考虑高剂量为LD>的1/5~1/10,高中低剂量组间组距以3~5倍为宜 如果LD>5000mg/kg体重,高剂量组应用500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