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题卡 > 所有题目 > 题目详情

关于外耳道描述正确的是()。

查看本题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位于鼓室与外耳道底之间  为鼓室的外侧壁  在外耳道底呈垂直位  上1/4薄而松弛  外面前下方有一反光区  
外耳道灼热疼痛  皮肤肿胀致传导聋  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发热  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  鼓膜混浊标志不清  
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  外耳道骨部与软骨部间有外耳道峡部  外耳道一般呈S形  外耳道后上方有外耳道软骨切迹  外耳道骨部上方由颞鳞组成,其深部与颅中窝仅隔一层骨板  
外耳道长2.5~3.5cm  外耳道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  软骨部约占其外2/3,骨部约占其内1/3  外耳道有两处狭窄部位  一处狭窄位于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处狭窄位于外耳道峡部  
软骨部和骨部交界处  骨部距鼓膜0.5cm处  外耳道外1/3和内2/3交界处  外耳道外2/3和内1/3交界处  外耳道入口处  
Reid基线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上眶耳线为眶上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眦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Reid基线亦称眶耳线  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联合前缘中点的连线  
位于外耳道的底部  与外耳道下壁呈45°角倾斜  鼓膜后下部有光锥  鼓膜上1/4部为松弛部  鼓膜的中央略向外凹陷,称鼓膜脐  
外侧2/3为软骨部,内侧1/3为骨部  成人作外耳道检查时,应向前上方牵拉耳廓  婴儿作外耳道检查时,应向后上方牵拉耳廓  外耳道从外向内,其方向是先斜向后上,后斜向前下  外耳道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层厚,与骨膜结合疏松向后下方牵拉耳廓。外耳道皮下组织极少,皮肤与骨膜或软骨结合紧密  
外耳道痒  外耳道可有脓痂皮  外耳道皮肤增厚  可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严重时鼓膜受损形成肉芽  
为从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弯曲管道  内侧2/3为骨部  外侧2/3为软骨部  外耳道的弯曲对某种频率的声波起共振作用  皮肤含有耵聍腺  
Reid基线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上眶耳线为眶上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眦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Reid基线亦称眶耳线  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联合前缘中点的连线  
主要由软骨组成  婴儿的外耳道软骨部与骨部均末完全发育,故较狭窄  外耳道软骨壁不存在裂隙  全部外耳道皮肤有耵聍腺  鼓沟为完整的环状结构  
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  骨部距鼓膜0.5cm狭窄是外耳道峡部  外耳道一般呈S形  外耳道后上方有外耳道软骨切迹  外耳道骨部上方由颞鳞组成,其深部与颅中窝仅隔一层骨板  
位于鼓室与外耳道底之间  为鼓室的外侧壁  在外耳道底呈垂直位  上1/4薄而松弛  外面前下方有一反光区  
外侧2/3为软骨部,内侧1/3为骨部  成人作外耳道检查时,应向前上方牵拉耳廓  婴儿作外耳道检查时,应向后上方牵拉耳廓  外耳道从外向内,其方向是先斜向后上,后斜向前下  外耳道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层厚,与骨膜结合疏松  
外耳道长约 3.5-4.5cm  外耳道由占 2/3的软骨部和占 1/3的骨部组成  外耳道狭窄位于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  外耳道对声音有集音、放大和辨别的作用  外耳道的上皮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  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  全身性慢性疾病  未及时使用抗生素  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  
是外耳道与内耳道之间的隔膜  垂直位于外耳道底  上1/4薄而松弛,称松弛部  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为鼓室的外侧壁  
呈倾斜位  与外耳道底呈45度夹角  外耳道前壁较短  外耳道下壁较长  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外耳道长2.5~3.5cm  外耳道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  软骨部约占其外2/3,骨部约占其内1/3  外耳道有两处狭窄部位  一处狭窄位于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处狭窄位于外耳道峡部  

热门试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