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收诗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现在人们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 词是起于唐盛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可以配乐歌唱,又叫诗余、长短句。词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也是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老古玩店》《老人与海》《双城记》《远大前程》等。
《论语》是语录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二十四史是纪传体。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期颐之年”指八九十岁,“耄耋之年”指一百岁。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字数的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张贴时,面对欣赏者,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面南而立,高处眺望 面北而立,近观平视 面东而立,登高远望 面西而立,低处仰视
20岁、30岁 30岁、40岁 40岁、50岁 50岁、40岁
古代诗歌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经》多为四言,《使至塞上》是五言,《琵琶行》是杂言。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指三四岁至七八岁,“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岁,“豆蔻”指十三四岁,“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依次指男子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两句中的“辟”“征”。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月白风清,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写到了登高、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该书属纪传体史书。 《雪》选自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代表作品有小说《孔乙己》。 《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吝啬鬼典型—夏洛克。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 “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孔乙己》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节选自《鲁迅全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共有诗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20岁、30岁 30岁、40岁 40岁、50岁 50岁、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