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水封屏破裂,立即用血管钳夹闭软质管 引流管脱节,可用手折叠软质管并捏紧 引流管脱管,及时用手指捏压伤口,消毒后以无菌敷料封闭 将脱出的引流管及时插入胸腔内 在不漏气的状态下,更换新的无菌引流装置
拔管时在病人深呼气屏气时拔除引流管 插管部位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或7肋间隙 引流管深入胸腔约3-5cm 闭式引流要保证胸腔内气液体克服5-6cm的水柱 每日要观察导管是否通畅与引流的质和量
胸腔内无气液残留,肺扩张好,引流管通畅 有少量气体残留,肺扩张好,引流管不通畅 胸腔内无气液残留,肺不张,引流管通畅 胸腔内气体少量残留。引流管间断有气体逸出
拔管时在病人深呼气屏气时拔除引流管 插管部位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或7肋间隙 引流管深入胸腔约3~5cm 闭式引流要保证胸腔内气液体克服5~6cm的水柱 每日要观察导管是否通畅与引流的质和量
水封瓶内无气泡溢出或日引流量少于50ml,X线证实左肺完全膨胀 胸腔闭式引流长管内水柱停止波动,即可拔管 胸腔闭式引流长管内水柱波动小于1cm 胸腔闭式引流量连续两天少于50ml,夹管24小时后拔除 只需胸透证实左肺已完全复张即可
拔管时在病人深呼气屏气时拔除引流管 插管部位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或7肋间隙 引流管深入胸腔约3—5cm 闭式引流要保证胸腔内气液体克服5-6cm的水柱 每日要观察导管是否通畅与引流的质和量
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牵拉、堵塞 每周给予会阴擦洗 定期更换引流装置、更换尿管 拔管前采用间歇式夹闭引流管方式 拔管后注意观察小便自解情况
有无憋气 局部有无渗血渗液 局部有无漏气 有无皮下气肿 有无皮下紫癜
蓝色为深静脉置管标识 绿色为胃管标识 橙黄色为引流管标识 脑室引流管标识为红色 胸腔闭式引流管标识为橙黄色
活动前要固定好引流管、引流瓶 一旦引流瓶意外打碎,应立即将胸侧引流管折曲 维持引流瓶的直立状态 夹闭引流管 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水封瓶内无气泡逸出或一日引流量少于 50ml, 胸透证实左肺完全膨胀 胸腔闭式引流管长管内水柱停止波动, 即可拔管 胸腔闭式引流管长管内水柱波动小于 1cm 胸腔闭式引流量连续两天少于 50ml, 夹管 24 小时后拔除 只需胸透证实左肺已完全复胀即可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引流管的位置必须低于胸腔 病人可采取半卧位 注意无菌操作 肺组织修复后立即拔管
拔管是在病人深呼气屏气时拔除引流管 插管部位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或7助间隙 引流管深入胸腔约3~5cm 闭式引流要保证胸腔内气、液体克服5~6cm的水柱 每日要观察导管是_否通畅与引流的质和量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引流瓶的位置必须低于胸腔 病人可采取半卧位 在拔除引流管前先夹闭引流管24小时 肺修复后立即拔管
患者可采取半卧位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注意无菌操作 引流管的位置必须低于胸腔 肺组织修复后立即拔管
拔管时在病人深呼气屏气时拔除引流管 插管部位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或7肋 间隙 引流管深入胸腔约3 -5cm 闭式引流要保证胸腔内气液体克服5 -6cm的 水柱 每日要观察导管是否通畅与引流的质和量
病人可采取半卧位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注意无菌操作 引流管的位置必须低于胸腔 肺修复后立即拔管
病人可采取半卧位 肺组织修复后立即拔管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注意无菌操作 引流管的位置必须低于胸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