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说”,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 清代袁枚提出“性灵说”,其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他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德国学者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妙悟”原指禅宗参禅的方法和机理,后被南宋时期的文学家陆游引用来论述诗歌的创作和欣赏,立刻成为领悟诗歌精神趣味的一种新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