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抗凝血酶Ⅰ(ATⅠ) 抗凝血酶Ⅱ(ATⅡ) 抗凝血酶Ⅲ(ATⅢ) 抗凝血酶Ⅳ(ATⅣ) 抗凝血酶Ⅴ(ATⅤ)
是一种主要的血浆生理性抗凝物质 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 一个抗凝血酶分子上有多个肝素结合位点 与肝素结合后能够暴露出活性中心 能够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复合物
抗凝血酶抗原与抗凝血酶活性呈正相关 抗凝血酶抗原与抗凝血酶活性呈负相关 抗凝血酶抗原与抗凝血酶活性无关 抗凝血酶抗原和抗凝血酶活性同时测定较好,两者临床意义相似,但不一定平行 以上均不正确
抗凝血酶Ⅰ 抗凝血酶Ⅱ 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Ⅳ 抗凝血酶Ⅴ
主要为内皮细胞合成 抗凝血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 一个抗凝血酶分子上有多个肝素结合位点 抗凝血酶缺乏是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 抗凝血酶的抑酶特异性较强,只针对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Ⅱ 抗凝血酶Ⅰ 抗凝血酶Ⅳ 抗凝血酶Ⅴ
主要为内皮细胞合成 抗凝血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 一个抗凝血酶分子上有多个肝素结合位点 抗凝血酶缺乏是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常见原因之一 抗凝血酶的抑酶特异性较强,只针对凝血酶
在该试验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使其与受检者血浆中的抗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 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带有对硝基苯胺(PN显色基团的发色底物S-2238 裂解出的PNA呈颜色变化 剩余的凝血酶越多,裂解产生的PNA越多,显色越深 显色越深,表明抗凝血酶活性越低
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的带有对硝基苯胺(PNA)显色基团的发色底物S-2238 裂解出的PNA呈颜色变化 在该试验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使其与受检者血浆中的抗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 剩余的凝血酶越多,裂解产生的PNA越多,显色越深 显色越深,表明抗凝血酶活性越高
抗凝血酶抗原与抗凝血酶活性肯定呈正相关 抗凝血酶抗原与抗凝血酶活性一定呈负相关 抗凝血酶抗原与抗凝血酶活性无相关性 抗凝血酶抗原和抗凝血酶活性同时测定较好,两者临床意义相似,但不一定平行 以上均不正确
在该试验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使其与受检者血浆中的抗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 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带有对硝基苯胺(PN显色基团的发色底物S-2238 裂解出的PNA呈颜色变化 剩余的凝血酶越多,裂解产生的PNA越多,显色越深 显色越深,表明抗凝血酶活性越低
在该试验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使其与受检者血浆中的抗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 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的带有对硝基苯胺(PN显色基团的发色底物S-2238 裂解出的PNA呈颜色变化 剩余的凝血酶越多,裂解产生的PNA越多,显色越深 显色越深,表明抗凝血酶活性越高
抗凝血酶是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只能在肝脏合成 只能灭活凝血酶 肝素不能增强其抗凝活性 抗凝血酶缺乏是发生动脉血栓的常见原因
抗凝血酶Ⅰ(ATⅠ) 抗凝血酶Ⅱ(ATⅡ) 抗凝血酶Ⅲ(ATⅢ) 抗凝血酶Ⅳ(ATⅣ) 抗凝血酶Ⅴ(ATV)
抗凝血酶抗原与抗凝血酶活性肯定呈正相关 抗凝血酶抗原与抗凝血酶活性一定呈负相关 抗凝血酶抗原与抗凝血酶活性无相关性 抗凝血酶抗原和抗凝血酶活性同时测定较好,两者临床意义相似,但不一定平行 以上均不正确
是一种主要的血浆生理性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 一个抗凝血酶分子上有多个肝素结合位点 抗凝血酶缺乏是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 抗凝血酶的抑酶谱广泛
在该试验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使其与受检者血浆中的抗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 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的带有对硝基苯胺(PNA)显色基团的发色底物S-2238 裂解出的PNA呈颜色变化 剩余的凝血酶越多,裂解产生的PNA越多,显色越深 显色越深,表明抗凝血酶活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