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骨折断端间有肌肉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手法复位骨折未能达到解剖复位的标准 保守治疗骨折未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好者 多处骨折或并发主要的血管损伤
骨折断端间有肌肉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手法复位骨折未能达到解剖复位的标准 保守治疗骨折未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好者 多处骨折或并发主要的血管损伤
儿童骨折允许15°以下成角、旋转以及轻度缩短、侧方移位,其强大塑形功能可代偿复位不足 早期复位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除非伤员昏迷、休克或内脏、颅脑损伤需抢救,否则不宜延误时机;复位原则是功能复位;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种 上肢骨折中肱骨骨折可有较多的缩短畸形、侧方移位和略超过5°~10°的成角;尺桡骨骨折侧方移位不可超过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且两骨必须同时整复:下肢骨折缩短不宜超过2cm,旋转移位应尽力矫正 复位应以解剖学对位为标准,尤以上肢骨折复位为甚 关节内骨折,骨折线经过关节面者应争取解剖学复位,手法复位不满意可手术
早期复位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除非伤员昏迷、休克或内脏、颅脑损伤需抢救,否则不宜延误时机;复位原则是功能复位;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种 复位应以解剖学对位为标准,尤以上肢骨折复位为甚 上肢骨折中肱骨骨折可有较多的缩短畸形、侧方移位和略超过5°~10°的成角;尺桡骨骨折侧方移位不可超过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且两骨必须同时整复;下肢骨折缩短不宜超过2cm,旋转移位应尽力矫正 儿童骨折允许15。以下成角、旋转以及轻度缩短、侧方移位,其强大塑形功能可代偿复位不足 关节内骨折,骨折线经过关节面者应争取解剖学复位,手法复位不满意可手术
应急取早期复位 应尽量避免手术复位 不宜作长时间(4~6周)颌间固定 咬合关系恢复的要求比成人高 以上都不是
坚强内固定 踝穴不宜过大或过小 骨折解剖对位 反复整复,争取闭合复位,避免手术 早期功能锻炼
尽早复位 固定时间较成人短 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 必须恢复伤前的咬合关系 如要手术治疗,术中应避免损伤牙胚
止血是骨折治疗的原则之一 固定是使骨折部位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 大多数骨折可手法复位 固定的目的是使骨折部位稳定 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
坚强内固定 踝穴不宜过大或过小 骨折解剖对位 反复整复,争取闭合复位,避免手术 早期功能锻炼
常以手法复位、保守治疗为主 即使是稳定骨折也需要可靠的外固定 关节内移位型骨折一定要切开复位以保证解剖复位 合并神经损伤的不一定都需要手术探查 合并血管损伤的骨折经过短暂观察需要急诊手术
常以手法复位、保守治疗为主 即使是稳定骨折也需要可靠的外固定 关节内移位型骨折一定要切开复位以保证解剖复位 合并神经损伤的骨折不一定都需要手术探查 合并血管损伤的骨折经过短暂观察需要急诊手术
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超过2cm 成人骨折成角移位不超过10°,儿童不超过15° 长骨干横行骨折对位应达I/3以上 成人骨折分离移位不超过2cm
骨折分类的目的在于明确骨折的部位和性质,利用临床上正确、完善的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骨折可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骨折的程度、骨折的形态分类 骨折可依据解剖部位、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 骨折可依据出血多少、治疗与否分类 骨折还可依据骨折稳定程度、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骨折解剖对位 踝穴不宜过大或过小 内固定坚强 反复整复,争取闭合复位,以免手术 早期功能锻炼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无论多久多难,都要使受伤部位恢复正常功能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功能 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之一是复位,骨折复位也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 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之二是固定 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之三是功能锻炼
包扎伤口 妥善的外固定 首先抢救生命 外露的骨折端立即复位 迅速运往医院
常以手法复位、保守治疗为主 即使是稳定骨折也需要可靠的外固定 关节内移位型骨折一定要切开复位以保证解剖复位 合并神经损伤的骨折不一定都需要手术探查 合并血管损伤的骨折经短暂观察需急诊手术
早期复位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除非伤员昏迷、休克或内脏、颅脑损伤需抢救,否则不宜延误时机;复位原则是功能复位;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种 复位应以解剖学对位为标准,尤以上肢骨折复位为甚 上肢骨折中肱骨骨折可有较多的缩短畸形、侧方移位和略超过5°~10°的成角;尺桡骨骨折侧方移位不可超过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且两骨必须同时整复;下肢骨折缩短不宜超过2cm,旋转移位应尽力矫正 儿童骨折允许15。以下成角、旋转以及轻度缩短、侧方移位,其强大塑形功能可代偿复位不足 关节内骨折,骨折线经过关节面者应争取解剖学复位,手法复位不满意可手术
力求达到解剖复位 无移位者可用超关节夹板固定 对位不良者应手术治疗 修补肱三头肌腱 肘关节应固定在屈肘9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