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30°~35° 35°~40° 40°~45° 45°~50° 50°~55°
外耳道疖 外耳道胆脂瘤 耵聍栓塞 急性乳突炎 坏死性外耳道炎
外侧2/3为软骨部,内侧1/3为骨部 成人作外耳道检查时,应向前上方牵拉耳廓 婴儿作外耳道检查时,应向后上方牵拉耳廓 外耳道从外向内,其方向是先斜向后上,后斜向前下 外耳道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层厚,与骨膜结合疏松
外耳道前上壁 外耳道后上壁 外耳道下壁 外耳道左壁
位于外耳道的底部 与外耳道下壁呈45°角倾斜 鼓膜后下部有光锥 鼓膜上1/4部为松弛部 鼓膜的中央略向外凹陷,称鼓膜脐
外侧2/3为软骨部,内侧1/3为骨部 成人作外耳道检查时,应向前上方牵拉耳廓 婴儿作外耳道检查时,应向后上方牵拉耳廓 外耳道从外向内,其方向是先斜向后上,后斜向前下 外耳道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层厚,与骨膜结合疏松向后下方牵拉耳廓。外耳道皮下组织极少,皮肤与骨膜或软骨结合紧密
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内耳外淋巴 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内耳内淋巴 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膜→内耳外淋巴 外耳道→鼓膜→鼓室壁→内耳内淋巴 颅骨→耳蜗骨壁→内耳外淋巴
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 长约2.5cm 内2/3部为骨部 拉耳郭向后下方,可拉直外耳道
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内耳内淋巴 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膜→内耳外淋巴 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内耳外淋巴 外耳道→鼓膜→鼓室壁→内耳内淋巴 颅骨→耳蜗骨壁→内耳外淋巴
外侧2/3为软骨部,内侧1/3为骨部 成人作外耳道检查时,应向前上方牵拉耳廓 婴儿作外耳道检查时,应向后上方牵拉耳廓 外耳道从外向内,其方向是先斜向后上,后斜向前下 外耳道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层厚,与骨膜结合疏松
鼓膜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呈倾斜位; 鼓膜外侧面向前、向下、向外,与外耳道底成45°~50°角; 鼓膜上1/4部呈灰白色膜状,称紧张部; 鼓膜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叫光锥,系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反射而成。
位于外耳道的底部 与外耳道下壁呈 45°角倾斜 鼓膜后下部有光锥 鼓膜上1/4部为松弛部 鼓膜的中央略向外凹陷 ,称鼓膜脐
是外耳道和面神经之间的隔膜 是外耳道和内耳之间的隔膜 鼓膜上部较大为紧张部,下部较小为轻驰部 鼓膜凹面对向中耳,中心为鼓膜脐 鼓膜位置倾斜,面朝向前下方与头部的点状面约成45°角
向前上牵拉 向后上牵拉 向前下牵拉 向后下牵拉 向上牵拉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 鼓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前下方向外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35°角; 鼓膜自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鼓室前壁上部有两个管口,上方是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下方为咽鼓管的鼓室口。
为一弯曲的管道 外侧 1/3为软骨部,内侧 2/3为骨部 成人外耳道长约 5cm 观察成人鼓膜时须将耳廓向后上方牵拉 外耳道的皮肤与骨膜、软骨膜结合疏松
呈倾斜位 与外耳道底呈45度夹角 外耳道前壁较短 外耳道下壁较长 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是外耳的一部分 在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 在成人它与外耳道下壁呈45度角 光锥是自鼓膜脐向后下方的一个三角形反光区 鼓膜全貌呈漏斗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