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不能作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2~3km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0.5m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2~3km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作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时,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0.2m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2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不能作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2~3km
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 避震疏散场所是用作地震时受灾人员疏散的场地和建筑,划分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等类型 地震次生灾害主要包括水灾、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或者蔓延等
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现有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必须拆除重建 城市广场、学校操场、小区绿地应作为避震疏散场地 临时性紧急难场地服务半径在500M左右为宜 避震场地应有疏散通道连接
4m,7m 3.5m,4m 7m,15m 15m,30m
确定抗震设防标准 用地选择 地震烈度勘察 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避灾疏散场地设置
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现有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必须拆除重建 城市内绿地应全部作为避震疏散场地保护和建筑 紧急避难场地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米 避难场地应有疏散通道连接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0.5㎡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2~3km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作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时,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0.2㎡
广场 大型人防工程 绿化隔离带 高层建筑中的避难层
1.0m2 1.5 m2 2.0 m2 2.5 m2
1.0m2 1.5 m2 2.0 m2 2.5 m2
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现有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必须拆除重建 城市内绿地应全部作为避震疏散场地保护建设 紧急避难场地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米 避难场地应有疏散通道连接
临时避震疏散场所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中心避震疏散场所
确定抗震设防标准 用地选择 地震烈度勘查 避震疏散场地设置 建筑抗震结构设计